禮金的迷思 | 應該畀幾多好?理財社工話你知如何取得共識
撰文: 編輯部 於 2020-10-27 11:45
5774 次觀看
data_article_detail.is_new_Slide_show = True
大家在籌備結婚的過程中,會有不同大小的開支(如:禮金、婚宴、回禮等),豐儉由人。有些人喜歡張燈結彩,大張旗鼓,也有些人不愛繁文縟節,婚禮一切從簡。隨時代變遷,年輕一代想法亦有所轉變。雖然香港人結婚一般採用西式時尚婚禮,但禮金在結婚中依然不可或缺,各處鄉村各處例,家家結婚都有可為不可為。在互聯網各大討論區都經常出現不同關於禮金的個案討論,不同人對禮金的多少總有不同意見,七嘴八舌,禮金要付的金額總令人摸不著頭腦。
而筆者最近身邊兩位朋友都有禮金的煩惱。男性朋友已求婚但對禮金沒有頭緒,女方好像沒有所謂,令他毫無頭緒,不知從何開口,該給幾多才對。另一位女性朋友出生於中產家庭,彼此都不清楚禮金該給多少。於是女友詢問家人意見,家人卻聲稱沒有所謂,得不出個所以然來。及見未婚夫出身基層,收太多又生怕對方吃力,假如你是新娘子,你會怎樣處理呢?
禮金的意義
在西方婚禮是沒有禮金的,一般是雙方各自負責使費。曾經有位英國朋友只需購買一隻結婚戒指,其他使費一律由女方負責,數目清清楚楚,簡單乾脆。反觀香港新一代雖然受西方價值影響,一般採用西式時尚婚禮,但在結婚儀式禮節上,大多數家中「長老」承傳著舊有傳統觀念,對禮節等事較為著緊。古時中國人們認為只有給了禮金,兩個人的婚約才是真正成立。這個習俗源自公元前商周時期,已有二三千年歷史,男方以禮金答謝女家父母養育之恩,因女子出嫁後,鮮有機會再探望娘家,女家猶如失去女兒;加上女兒在男方家中也提供勞動力,禮金是為了補償女家損失而設立的。
給多少禮金,被視為對婚姻的態度、尊重、誠意、價值和人品?
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地位的提升,適婚年齡的男女都成長在男女平等的年代,社會開始改變了對禮金的看法,婚嫁已不再是對女家的損失。 現今世代,禮金除了其經濟價值外,更被賦予某些象徵意義。很多時候,禮金的處理和多寡被視為準新郎對婚姻的態度、尊重、誠意、價值和其人品,就如筆者的朋友一樣,男性朋友不懂開口是因為害怕女方因禮金微薄而覺得自己對婚姻的誠意不足;女性朋友也因為害怕提出過高的禮金要求令伴侶造成經濟壓力,又擔心金額達不到家人心目中要求,覺得男方誠意不夠。這些象徵意義某程序上是被社會曲解了。細想一下,一段關係走到談婚論嫁的階段,自然是雙方經過長期的相處和了解,最後判斷對方是個值得廝守的人。當釐清想法後,之前因禮金衍生的人品、誠意、價值等問題便不再這樣認同了。
給多少禮金取決於雙方家長的態度
接著,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便是雙方家長的態度。由於各人成長背後對金錢的看法都不同,對禮金有著不同的取態和重視度,容易形成價值觀上的衝突和心結。故此,準新人們不但要對伴侶的金錢觀有一定的了解,亦要理解雙方父母對傳統禮節的重視、他們既有的金錢觀對禮金的解讀,以及實際的經濟需要,嘗試互相磨合各人的看法,朝著開心辦喜事的心態出發,用通達和正面的心情辦這件幸福美事。
根據經濟能力訂立婚禮開支預算
根據筆者籌備婚禮的經驗,除了參考各方的禮金金額外,最實際還是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 二人先預計所有婚禮開支,作好開支預算。那些由男方或女方負責,那些是一起共同支付,當中各方面的預算會經由二人先商議,得出共識。
男方計算好預算後,再評估自己能力範圍能拿出的禮金金額,另一方面由女方向家人探口風,看看是否需要增減。緊記絕對要量力而為,以雙方的經濟能力優先作考慮,切勿因為籌備結婚而負債。相信父母和長輩們並不願見到子女因辦婚禮而負債,子女過得幸福快樂才是他們樂見的。當訂好禮金預算金額後,便可安排會面,從中再協調禮金金額和其他送禮細節。
當一切籌措處理得宜,新人的經濟壓力或多或少得到緩減,步入婚禮時心情也變得輕鬆。緊記預留資金應付大日子當日的突發支出,保持良好的心境,好好享受你一生人一次的婚禮!
文章提供: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延伸閱讀